入職場後,沒動力學英文的兩個原因──缺乏目的、時間難喬

-改掉觀念,重新開始

「語言的目的是甚麼?」         

「語言是溝通的工具!」

這是種普遍說法,若以英語而言,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身邊人,就會發現這種說法鮮少出現在聽說流利的人身上。因為對他們來說,語言已經是一種自然內化,就像說母語一樣。

請回想一下,從小到大,我們曾對人說過「中文是溝通的工具」嗎?

工具不會驅動學習,但「目的」可以

試想,國小到高中,至少考試與升學迫使學習英文,但為何出社會入職場卻總是少了個動力?來看看這個故事:

朋友雅妮在一個稍具規模的代理商擔任客戶經理,某次廠商邀請一個500萬的年度提案,希望三個月後與來台的外國大頭們進行一場全英文簡報。雅妮國立大學畢業,多益成績約780分之譜,在代理商上班每天遇到高手如林的客戶,英文基本實力自然不在話下,這原本不是件難事,然而,長年碰多講中文的客戶,與外商客戶也大多是英文書信往來而已,口說能力早已生疏,為此,她卯起來練習,想把失去的流利度找回來,三個月後,功力大進。

看到了嗎?雅妮「目標導向」的學英語,就是一個「關係建立」過程。原來,學習英文(甚至任何語言)真正的本質是建立關係,一般認為的溝通是其中的過程。只把語言當溝通的工具,無怪乎很難持之以恆。

不信?想想看,上次買的英文雜誌是否打開幾次後,就一直擺在書櫃裡?其實,這無關意志與決心,它關乎目的,即是否要去建立一段「關係」。

怎辦?下班這樣累,誰有時間去補習

  用勞動部統計對照OEDC(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)數據,台灣高工時位列全球第三。不只工作燒腦、年紀漸增的體力負荷、甚至家庭照顧責任,都讓上班族的我們難再如高中時期跑補習班學英文,然而,有趣的是,台灣多數人卻在「使用網路」上大有貢獻。

  根據社群媒體管理平台Hootsuite和數位行銷公司We Are Social所發佈的「2018年全球數位報告」,台灣人每天上網時間高達7小時39分,在社群網路則為2小時3分鐘。而台灣資策會調查也顯示,台灣人花3小時28分滑手機,全台74%的人都是臉書愛用者,二項數據均位列世界第一。

   這不禁讓人思考,或許我們可以透過這樣的契機,把「英文學習」與「長時間使用網路的習慣」結合,挪出部分區段使用線上真人教學平台上課,不僅免跑補習班、也不用人擠人搭大眾交通工具、日曬雨淋、下班趕場,省時又省力。

台灣工時,全球前三 依照勞動部統計,2017年台灣年總工時平均為2035小時,於OEDC(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)資料中,排名全球第3,僅次於墨西哥(2257小時)、哥斯大黎加(2179小時)

善用網路,在家就能上英文課

  透過線上真人教學平台,在家就能直接面對全球師資,師資們不僅具有英語教學認證資格TESOL與TEFL,更具有專業本業知識。例如:當選擇上行銷相關的英文課時,所遇到的老師不只具有英語教學認證資格,本身也是行銷專業人士。當然,若愛的是運動或時尚,老師很可能就是運動員或服裝設計師。

  此外,許多台灣人不好意思開口說英文,線上平台也可以貼心地把視訊影像設為「單向攝影」,讓學員看得到老師,但老師看不見學員(亦依個人需求,亦可設定雙向攝影),這讓原本「下了班舟車勞頓」與「見到人就不敢開口」的兩大問題,一次獲得解決。

 英文教學認證資格 TESOL(教導外國人英文為其第二語言的教師/教學資格證明) TEFL(指於美、加地區外,教導外國人英文為其第二語言之教師/教學資格證明)

善用時間,邁向英文勝利組

  所有累積而成的事,靠得都是時間,你我都公平的擁有24小時,然而,我們會發現成功者往往都將之善用。試想,台灣人每天7小時39分上網,若有一人挪出45分鐘上英文課,日積月累,不出幾個月,他的英文程度將逐漸與他人拉開距離。

  哪怕只是一周認識20個新字彙,一年52周下來,也早已比其他人多會1040個字。不只如此,在與真人外師的互動下學習,宛如置身國外全英語環境,聽力、口說能力自然大有進展。「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」嗎?倒不如說:「機會是給善用時間,並願意付出的人」。

關於TutorABC

[contact-form-7 id=”13072″ title=”TutorABC” fromwhere=”20NFvne7J8″]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