搞定人生、職場關係,其實就「兩道菜」-(筷子溝通學2)

「來,每個人先點一道自己喜歡的菜!」

聚餐時刻親朋好友入座後,大家研究菜單時,通常會聽到這句話。因為夠包容,我們讓每人至少點一道自己最愛的菜;因為夠尊重,就算是作為東道主,我們也不隨意把筷子踰矩到他人飯碗裡,強迫別人接受不敢吃的菜。

筷子的有來有往,是一段尊重他人、包容差異的過程;但離開飯桌,少了筷子在握,我們是否忘了先想想他人?

讓他人點一道喜歡的菜:

溝通第一步,主動、積極地傾聽

溝通的第一步是「傾聽」,而坊間許多教導溝通方法的書籍通常認為,良好的傾聽要在對方說話時保持沈默,待對方說完後,把內容覆述一遍,確保沒有誤會他人意思。

然而,傾聽時真的得完全沈默嗎?國際知名領導力培訓顧問公司Zenger Folkman執行長Jack Zenger,曾經在一項協助企業主管發展職場溝通的計畫中,分析將近4000位參與者行為後發現:良好的傾聽並不是只保持沈默,而應該是一場談話者與傾聽者雙向互動的過程。

也就是說,傾聽者不是被動,而可以在談話過程中表現出積極、主動態度。例如:除了點頭或簡單應答,讓對方知道自己「正在聽」之外,也可以根據談話內容進一步提出問題,讓談話者覺得你很認真在消化自己剛剛講過的話,並感受到被支持、被認同,也就更願意與你分享心裡話。

就像是聚餐時,我們會主動邀請在場每個人點一道自己愛的菜色,讓大家感受到自己在這場聚會裡,是被重視、被認真對待的賓客。你點了喜歡的菜,也允許別人點一道自己可能不敢吃的菜,讓每個人的喜好、口味甚至性格,都能在餐桌上平等地相互分享。

別強迫他人吃不愛的菜:

給建議很好,聽聽對方的難處更好

由於良好傾聽必須雙向互動,因此許多人會出於善意,向談話者提供一些建議或解決方法。然而,Jack Zenger發現傾聽者雖然可以對談話者提出建議,但仍然必須尊重對方當下心情,並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告訴他們:「或許可以考慮一些不同作法。」

他認為,如果要給予建議,必須讓傾聽成為一場「相互合作」的對話,讓對方不會因為自己給了不同意見,就瞬間全身充滿防衛感。因為良好的傾聽,並非要挑出對方語病、邏輯漏洞,而是希望透過彼此交流意見,理解對方的難處,甚至協助對方。

就像在餐桌上最害怕聽到:「不敢吃羊肉/牛肉/海鮮?別擔心,這家的沒腥味!」接著用自己的筷子,強迫性地夾起別人不敢吃的菜,並放到那個口中說「自己不敢吃」的賓客碗裡。

主人盛情難卻,賓客也會禮貌性地吃幾口,以表達謝意。但眾人皆知,賓客心裡其實往往不舒服,「吃在嘴裡、吐在手裏」的情況也屢見不鮮。

你出於善意而「分享」的佳餚,或許很可能是別人的心頭恨;你出於關心而提供的建議,聽在別人耳裡,也很可能是充滿挑惕的指導棋。

筷子在手,尊重包容;筷子離手,想想以後

語言,是把人類思想、意志濃縮而成的符號;而溝通,則是透過語言與他人建立關係。並不是只有「開口」才是語言,那些沒說出來的「傾聽」,也是人與人互動的重要溝通語言。

當筷子在手,我們懂得包容每個人的喜好,讓大家都點一道自己喜歡的菜,也讓別人點自己可能不愛的菜;我們更懂得尊重他人口味,不強迫別人接受不敢吃的菜。

當筷子離手,從飯桌換到職場裡的會議桌或親密關係裡的談判桌,我們仍要傾聽為重、想想他人,才能讓溝通就像飯桌上的筷子互動一樣,彼此有來有往。

關於TutorABC

[contact-form-7 id=”13072″ title=”TutorABC” fromwhere=”PY5E2kEDKp”]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