厭逃學 2:放下長不大的你,前進的路上帶著更好的自己

人生不會都是好光景,你正在厭惡身邊的事(工作、家庭、學業、感情…等)嗎?深陷泥沼、意興闌珊的你像是台語中的「厭桃」一般,傻了自己,還讓生活嚴重當機,這或許來自當前停擺的全球經濟、裹足不前的自我勇氣、曾經失去的受傷回憶,然而,是時候從「厭」惡的感覺中「逃」離出來,脫掉包袱,讓自己變得輕盈,在最不好的時機,往更好的地方前進。

致 現代生活的你,那個不能不知道的「厭逃學」
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工作、生活上,什麼時候被認可,能夠獨當一面?所謂的成熟,是看身分證上的年紀,還是學經歷?有些人即使畢業、工作、結婚、生子,在面對問題時,仍然十分自我中心,希望所有人配合自己的喜好,卻不願意承擔衍生的責任。在那些人身上,我們看到從來沒有脫離父母保護的「巨嬰」樣貌。
放下依賴的渴望,開始學習獨立,經由勇敢面對一次次挑戰,我們將能夠找回對自己的信心,成長為更好的「大人」。

父母陪同面試,甚至代為打電話請假,或是時常把「我爸說」、「我媽媽希望」掛在嘴邊的人,在職場中越來越常見。其中不乏高學歷的職場新鮮人,接洽工作事務時,應對進退仍如國高中學生般稚嫩天真。這種「年齡」跟「成熟度」脫鉤的現象,在你身上也看得到嗎?

你是在累積實力,還是拒絕長大?

從經濟起飛、到亞洲四小龍的蓬勃發展,台灣四十到六十年代出生的成年人,大多經過辛苦的奠基打拼,下一代從出生到成長,正好趕上享受父母經濟成果的階段。上一代爸媽們是「苦過來的」,因此總想幫孩子「把苦都給吃乾淨」,希望下一代只要安心長大、就業成家就好。

由於有父母保護的羽翼,這些年輕人不需要面臨立即的經濟壓力,根據勞動部的調查顯示,台灣青年初次就業的平均年齡是21.3歲,而20~24歲的人力中,投入就業市場的僅有52.2%,直到25~34歲才上升到90.9%。不管是申請延畢以延後離校的時機、求職待業期拉長、甚至是進入長時間不斷快速換工作的「尋職逛街(job shopping)」狀態,形成了一群「延後長大的世代」。

這種現象的成因有很多,高等教育的受教期延長、承受父母的高度期望導致害怕期待落差、甚至是高學歷與低薪無法匹配等,美其名是「還在尋找人生方向」,實則是一再延後自己需要承擔壓力的時間。澳洲墨爾本大學青少年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蘇珊索耶(Susan Sawyer)教授也在論文中指出,半依賴期(semi-dependency)拉長,導致現代人承接成人角色責任的時間也跟著延後。

尋職逛街 job shopping
經濟學的尋職逛街理論認為,青年由於資訊、經驗不足,導致尋職時不斷選擇錯誤,因而頻繁離職,再投入下一份工作中,反覆試探興趣與工作適應度,進而反應在青年的高失業率上。

半依賴期 semi-dependency
心理學家認為,青春期是介於兒童期(依賴)與成人期(獨立)之間的半依賴、半獨立過渡期狀態,也有人稱為「心理斷乳期」,是從幼稚步入成熟階段的心理轉變期。

別再爽躺巨嬰舒適圈,不厭不逃,賴成「厭逃」

沒有危險及挑戰的生活,雖然過得安穩,但容易漸漸因為成長停滯、看不到人生目標,而對未來感到茫然,卻又習慣躺在爸媽打造的舒適圈中,不厭不逃,賴成了「厭逃」(台語:傻瓜)。掀起廣泛討論、甚至讓「巨嬰」一詞變成流行語的暢銷書《巨嬰國》,點出了這種外表看似大人、但心理卻仍不成熟的成年人,有以下幾種特徵:

  1. 缺乏獨立性:無法獨立生活、或靠自己解決問題,遇到困難時就找父母親友伸出援手
  2. 以自我為中心:習慣世界繞著自己轉動,要求他人配合自己的喜好與意願,一不如意就生氣
  3. 偏執分裂:腦中只有簡單的二分法,難以分辨中間灰色地帶

如果拒絕被貼上「巨嬰」標籤,不願意被當做小孩子看待,或討厭其他人看輕自己的能力,必須正視潛意識裡對父母的依賴,勇敢跨出受保護的舒適圈。就像年幼時學騎腳踏車,一開始總得架上學習輔助輪,但沒有拆掉輔助輪的話,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學會騎車了沒。

找自己,是要找到重新相信自己的機會

近年來仿效歐美的壯遊、甚至打工度假蔚為流行,殊途同歸的目的,都是要強迫自己脫離安全的「幼巢」。但為什麼有些人壯遊歸國後仍然自我中心、處處任性,有人卻彷彿脫胎換骨地「成長」了,展現出積極自信與更為圓融的處世態度呢?關鍵不在於有沒有「出走」,而在於是否有做到這幾點:

  1. 獨立生活:在沒有父母隨時守護在側的環境下,自己解決生活上面臨的大小問題
  2. 與他人合作:以前人說「在家靠父母,出外靠朋友」,當離開了「被呵護在掌心」的家庭後,必須學著擺脫自我中心,換位思考、理解他人,開始尋求合作、建立關係,才能順利社會化
  3. 見識真實世界:現實人生不是非黑及白的,在父母師長的保護下,會有人幫你主持正義。進入社會後,就得開始接受成人世界的洗禮,進而建立起自己的判斷力與價值觀

由此可見,所謂「找自己」,找到的是「對自己能力的信任」。此前沒有真正經歷過檢驗,所以當外界懷疑時,自己也跟著心虛沒把握。一旦切斷了支援的連結,經過一次次的挑戰,確認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、建立屬於自己的人脈、並且了解到現實是什麼樣子,就能夠相信「我可以獨自站穩腳步、不再需要躲在父母的保護傘下生活了」。

雖然在爸媽心理,不管幾歲我們永遠都能當個孩子。然而面對世界,你可以有更好的姿態。時候到了,就讓自己的心出走吧,何時長大,決定權不在年紀,在你自己。只有在爸媽從車尾座墊上鬆手的那一刻,你才會發現,你早就可以逆風前進,自信瀏覽沿途風景。

[contact-form-7 id=”13072″ title=”TutorABC” fromwhere=”L0B0AQPrqV”]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