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口罩心理學 系列一》貼標籤,我是多數還是少數?

「明知道大家趕著通過這個提案,Allen還舉手反對,真想叫他閉嘴!」

不管在職場、社交或日常生活,我們有時是主流多數,有時也會成為孤立少數。當你身為「多數」,會不會把異見者貼上標籤?如果角色反轉,你成了「少數」,此時有沒有勇氣講出自己想法,並抵抗他人給予的標籤呢?

就像疫情當前的台灣,也許你是屬於戴口罩的「多數」,可以理直氣壯指責沒戴口罩的路人;但場景一旦換到歐美地區,戴口罩防疫的你,卻可能成為人人喊打的「少數」。

同樣的行為或想法,只因為換個地區、時空,你就從多數變成少數。那麼,我們還要隨意把別人貼上標籤嗎?而這個讓人不舒服的標籤,會不會哪一天貼到自己身上?

你會不會傳染?在台灣,沒戴口罩不敢出門

「為什麼那個人沒戴口罩?!」

疫情最初在台灣曝光後,走在鬧區街頭如果沒戴口罩,就馬上引來周邊譴責眼光。當時一「罩」難求,政府也還沒啟動口罩實名制,許多人買不到醫療口罩,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出門上班。甚至有網友受不了外界眼光壓力,乾脆自製T恤,上頭寫著:「我沒戴口罩,是因為買不到。」

為什麼台灣人如此重視口罩?17年前SARS風暴,台灣成為亞洲災區之一,當時血淋淋經驗讓大家學到一課:只要有呼吸道症狀,必戴口罩,才能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。因此,「沒戴口罩=自私」觀念,深深烙印在許多走過SARS危機的台灣人心中。

有效防範病毒散播,勤洗手與戴口罩都很重要,前者講求雙手衛生、不碰眼口鼻等部位,避免自己成為接收者(Receiver),後者不僅同樣防止自己吸入外,更防範自己成為(Deliver)傳遞予他人。

在歐美,戴口罩的反恐疑慮

在台灣身為主流的「口罩族」,一旦到了歐美地區,反倒搖身一變為孤立少數。

「為什麼戴口罩?你是有特定目的嗎? 」

「還是說,你生了重病?那幹嘛不待家裡休息,還跑出門?自私!」

然而,為何會有這些疑慮呢?

歐美地區的禁止蒙面法規主要針對激進派抗議人士,避免他們在公共場所遮蔽臉孔後影響警察執法;2001年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後,歐美國家對「遮住臉孔」更感不安,有些國家甚至禁止伊斯蘭教婦女戴面紗。其實,這些政策有種族、宗教歧視嫌疑,但由此可以發現,「蒙面=犯罪或恐怖份子」想法已深植歐美人心。

那麼,生病為何不能戴口罩外出?美國流行病學者Jeremy Brown指出,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發時,當時許多美國人就像現在的台灣人一樣,不戴口罩就不敢出門,公共場所甚至禁止未戴口罩者進出。但當時醫師、衛生局官員發現,口罩對阻止病毒散播影響不大,病人與其戴口罩外出,不如乾脆待在家隔離。而這段疫情歷史,也影響後來歐美民眾對口罩的想法。

撕下標籤,尊重各種聲音

在台灣戴口罩,你是多數;在歐美戴口罩,你成了少數。在台灣講英文,因為會被旁人放大檢視文法錯誤,你的「敢講」成了少數;到了國外,當世界各地人士匯聚一堂,小小錯誤不再那麼重要,能否溝通無礙才是關鍵,你又成為了多數。

明明是同樣行為,卻因為身在不同國家、文化背景,瞬間變成了主流或孤立。小小一片口罩衍伸的心理學,就能看清人類社會的關係如此複雜又多變。

就像舉手反對的Allen,雖然他勇敢指出提案的缺點,卻因為當下大家急著通過,他的意見就成了會議桌上人人都想消滅的「少數」。如果哪一天,你剛好與同事想法相左,會不會也成了另一個被噤聲的Allen?

在平常時期,切勿不要把戴不戴口罩,貼上了主觀認知的標籤。而在防疫時期,除了自主超前佈署外較為積極的戴口罩外,同時也呼籲大家依照疫情指揮中心的規定戴口罩,保護他人,也保護自己。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