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人們!學會發問請看這 ─ 蕭裔芬的「一分學」訪出走心小細節

「職」字一分為三,由耳、音、戈組成,左半部用耳聽、中間音字象徵口語表達、而右半部則是手執武器。只要掌握語言的溝通能力,就如同握有神兵利器,讓現代人職場競爭時,無往不利。

從空服員、記者、主播、發言人、再回到電視台擔任副台長,蕭裔芬身上的頭銜轉換,總是令人眼睛一亮。從小就對表達和文字特別敏銳的她,在媒體業一待二十年,善於對話的語言能力如何幫助她留下這麼多傲人的紀錄?

蕭裔芬開玩笑地說,自己其實不太好意思讓人知道她是英文系畢業的。人們總是認定英文系學生的英語應該非常流利,其實,在學校時確實有更多的機會接觸,可惜進入職場後就失去了英語環境。口音、文法也許比一般人好些,但是缺乏日常的互動使用,對她而言仍舊稱不上是有信心能靈活運用的語言,更遑論能自在地使用英語採訪了。

直到1997年採訪香港回歸,是她第一次真正用英語敲開了世界的大門。蕭裔芬跟攝影記者穿梭在香港知名的蘭桂坊進行隨機訪問。她大可以像其他記者一樣,專挑說中文的受訪者。但蕭裔芬卻抓著攝影,灌了幾杯小酒,開始大膽穿梭在一群外籍人士間展開訪談:『你對於香港回歸有什麼看法』、『覺得以後香港政治、經濟的地位會不會有變化』不假思索地提問,同時從對方的回答中找出值得深挖的觀點。這過程無暇顧及文法是否正確、用詞是否高雅,此時的意見交流勝過一切,精采的火花就在一來一往的對話間產生。

她第一次發現,掌握一門語言的迷人之處,不在於說話有多像母語人士般標準,而是人跟人之間有來有往的即時互動,『說什麼,比怎麼說更重要』。

多一分努力讓準備永遠多於表現

多年前,蕭裔芬鍥而不捨地爭取到千載難逢的機會,訪問當時從未接受過媒體採訪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。經過八個月縝密的準備,她硬是把原訂一個小時的專訪,前後「拷問」了郭台銘三個小時。既嚴厲又高標準的郭董,在訪談結束後沒有留下任何一句稱讚,卻在後來延攬了蕭裔芬進入鴻海體系,擔任永齡基金會發言人。

『事前準備是應該的』蕭裔芬說,尤其現在是網路時代,任何一個採訪者在採訪前,都可以搜集到受訪者完整詳細的資訊。然而,光是背資料、讀稿提問當然不夠。要真槍實彈、切中要害點出產業面的問題,只提經濟、趨勢等等泛論,對現實沒有通盤的了解跟架構,絕對過不了挑剔直接的郭台銘這關。

「你必須很努力,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」這句話精采詮釋了蕭裔芬「一分學」的真諦,永遠做得比需要的「多一分」,腦中信手拈來的資訊,加上融會貫通的自信態度,成就了一場日後為人津津樂道的精采訪問。八個月的辛苦準備,換來三個小時的深度訪談,以及沒有預料到開啟人生下一階段旅程的緣份。

不論是從理財門外漢、變身好評不斷的財經節目主持人,或是主動挑戰自己不熟悉的產業,每一次前進的腳步都穩定踏實,只因為她深信,『珍惜每一次的機會好好準備,你的成果及收獲,絕對超乎你預期』。

多一分想像跨領域,打造自己新的模樣

『我是個比較叛逆的人,不喜歡墨守成規。』

當年從東吳英文系畢業後,蕭裔芬沒有跟大多數同學一樣選擇出國進修、或是進入語言教育產業,而是加入美籍航空擔任空服員,隨後出於使命感,毅然投身媒體業。臨危受命地接下主持棒,累積出她財經主持界的黃金招牌,而後又轉任鴻海特助及基金會發言人。數次跨領域的表現都成績斐然,能夠如此游刃有餘地轉換跑道,蕭裔芬不藏私地分享她一貫禀持的職場工作心法:『打破框架,吸收新養分』。

在媒體業期間,『我每離開一個電視台,都是自己主動辭職』,她永遠在思索自己的下一步在哪裡。當現有的環境已經無法滿足期待時,她不會被習慣給綑綁住。既有的成就,有時候是光環,有時候卻限制了人生的道路,只有在添加想像力之後,自己的未來才有可能越走越寬廣。

不願意安逸地躲在舒適圈中,一天過一天,當別人還努力在「做足準備」時,蕭裔芬總是多做一分,比起完成手上的工作,她更歡迎「不在計畫內」的火花。畢業後沒有順勢進入教育領域、沒有選擇在家當貴婦、沒有費盡心機卡住主播的位置,她持續在突破,用每隔一段時間的轉職、跨領域,來強迫自己能力升級。

多一分仔細訪問讓人走心,是因先有同理心

如此勇於迎向挑戰的她,也曾經經歷對自己表現不甚滿意的時期。多年前到美國採訪白宮經濟顧問,便是一場非常難忘的震撼教育。除了整整兩週的密集準備與專家幫忙惡補外,為求訪問順利進行,她提前把問題列表背得滾瓜爛熟,事前的認真準備加上事後的費心剪接,讓她交出不錯的採訪成果。但在她心裡留有遺憾的是,由於受訪者談及的財金專業知識相對艱深,且必須使用英語採訪,自己只能盡力掌握提問內容,卻因為受限於英語能力,導致她謹慎小心地不敢讓訪問「脫稿演出」,卻也錯失了創造共感互動的機會。

對照起97年在蘭桂坊彷彿「打通任督二脈」的英語採訪經驗,她領悟到,如果自己始終站在提問者的位置,只想著「丟出一個又一個問題」,沒能專注聆聽受訪者的回答,便無法設身處地理解對方關注的重點與感受,交流當然會流於表面。

許多人都好奇,是什麼樣的能力,讓她在訪談時能夠挖掘出許多受訪者獨家披露的心路歷程,例如成功打開郭台銘的心防,讓重視效率的他願意花上三個小時,在她面前細細剖析自己的成功歷程。

蕭裔芬認為,『在採訪的過程中,語言本身不是目的,你如何善用語言去打動人心,從而跟對方建立一種更加緊密的關係,是職場中非常重要的能力。』想做出走心的真誠訪談,不是自說自話就可以,有人只顧著把自己想說的說完,急於取得對方的回答,但僅只於此。這種交差了事的心態,就只會得到表面的答案,無法深入挖掘。

在事前做好準備、盡可能掌握更多細節,直到面對面時丟出試探性的問題,專心聆聽對方的回答來映證原本的猜測,並找出獨到的觀點。進一步運用同理心,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,思考「是什麼樣的背景、心情,讓他做出這樣的選擇、說出那樣的話」,自然就能找出亮點、聽懂話語中的深沈份量。

蕭裔芬:我希望能幫台灣年輕人找出路

被問到接下來想做的事時,蕭裔芬雙眼發亮、急切地說:『我一直想做為台灣年輕人找出路的節目』。富有正義感又帶點純真理想性的她,雖然之前離開了媒體,但從沒想過獨善其身。少子化的現在、越來越受限的國際地位,都讓台灣年輕人未來的壓力日趨沈重。在她的想法裡,人的一生是有使命跟任務的,『我想做的,只是想讓台灣更好』。

經歷過幾次角色轉換、還有跨領域的挑戰後,蕭裔芬並未停下腳步,她想提醒年輕人:『不要有成見,不要拒絕接納與傾聽,要盡可能地走出去,才能夠成長。』除了我們生活的島嶼,還有更廣大的世界值得探索,不要自外於全球化的競爭,她鼓勵年輕人運用同理心,透過語言對話,搭起走向世界的橋。

她回想起小一時,爸爸舟車勞頓地接送她補習英語,硬是比當時初一才接觸英文的其他人都早了許多年,就是希望打開她面對世界的窗。在媒體及業界工作後,接觸英語的頻率雖然變少了,她卻從來沒有忘記父親當初的溫柔用心。蕭裔芬期許年輕人:『用英文打開眼界,用眼界看見世界』。人生的旅程,從來就不會照著既定的節目rundown(腳本)走,永遠作多一分的準備,就能迎接比想像中更精采的未來。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