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美國總統大選

選舉文化賞:美國總統大選,看台灣跟燒的美國文化
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美國民主黨總統當選人喬‧拜登(Joe Biden)拿下7,900多萬普選人票,已打破歷史新高。年末的這場美國總統大選,與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,雖都籠罩在新冠疫情陰影下,卻有個共同點:激出了年輕選票、也都創下了投票率新高紀錄。
不管美國還是台灣,長期因低投票率而被輕忽的年輕族群,在2020年都證明了自己有能力改變社會。如果你是美國公民,你會投票給川普還是拜登呢?是因為領袖個人魅力,還是著眼於其背後政黨?不妨藉由《英語文化大賞》──選舉文化賞,好好認識一下獨特的美國選舉文化。

從11月3日美國總統選舉日起,迄今已過了一個月,距離拜登宣誓就任第46任總統的1月20日,尚有約兩個月的時間。

但你知道嗎?其實美國大選的「最後一步」尚未完成──代表全美的538位「選舉人」們,要等到12月14日,才能代表自己所屬的州進行投票,而投票結果將於1月6日在國會兩院的共同會議上做官方宣布。

2020美國總統大選

美國選舉好複雜?看懂關鍵就能聊

跟台灣總統大選一樣,每四年就要來一次的美國總統大選,因為政治狂人川普(Trump)、新冠肺炎(Covid-19)疫情、中美台政經關係……等錯綜複雜的因素,今年在台灣得到的關注度特別火熱。

看著新聞媒體用紅、藍兩色進行選情分析,你能用一句話解釋民主黨與共和黨的理念差異嗎?為什麼好萊塢明星們比較支持拜登?「選舉人制」跟台灣的選舉制度似乎不一樣,到底是哪裡不一樣?

2020美國總統大選分布

其實,要用一句話來解釋民主黨與共和黨的理念差異並不容易。在政治、經濟、社會各項議題裡,兩黨雖有其基本立場,但黨內亦有溫和、激進等不同派別的聲音,在兩百餘年的歷史發展中,路線更是不斷修正。

真實世界的意見本來就是如光譜般漸進分布,但若不想只是當個看熱鬧的路人,也想懂點門道,進而搭上國際話題,不妨先了解關鍵的英文單字,並試著從兩黨的黨員組成、特定議題的主張及選舉制度,一窺美國選舉文化。

民主黨(Democratic Party):#多元開放 #支持平權 #少數族群

先看民主黨,其起源為美國開國元勳湯瑪斯‧傑佛遜(Thomas Jefferson)於1792年所創立的民主共和黨,在建立之初主要代表美國南部和中西部農場主的利益,20世紀初開始維護白人的工人權利,所以其黨員根基原本是白人、藍領、工人階級和農民。

不過,因為二戰前的經濟大蕭條(Great Depression),美國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小羅斯福總統(Franklin D. Roosevelt)推行了一系列包含濟貧措施、福利政策的新政(The New Deal),加上其夫人為女性主義者,大力提倡保護人權,更主導起草了聯合國的《世界人權宣言》,讓民主黨的選票基礎在20世紀中期出現戲劇化轉變:從南方州轉向東西岸都會區,城市富裕階層、女性、非裔成為重要支持者,後來更加入拉美裔、亞裔、猶太裔以及LGBT族群等。

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好萊塢明星、歌手們比較多人支持拜登,看看流行天后泰勒絲(Taylor Swift)在《Vogue》雜誌上怎麼談拜登:「如今我們最需要做的改變就是選一個好的總統,他能保障有色人種、婦女以及LGBTQIA+族群的權利、及安全。」

共和黨(Republican Party):#傳統保守 #自由經濟 #反對墮胎

在美國歷史上,第一任共和黨總統是廢除奴隸制度、解放所有奴隸的林肯(Abraham Lincoln),隨著19世紀下半美國北方經濟成長,各種重工業、輕工業、鐵路、礦山、農業及大城市正蓬勃發展,共和黨便支持大企業、高關稅(貿易保護主義)以維持經濟高成長。

但與現在眾所皆知的「南方為共和黨大票倉」不同,當時的南方地區相當堅定地支持民主黨,幾乎長達一百年的時間,直至1964年才開始轉變為支持共和黨,之後共和黨的支持者樣貌便往傳統保守的族群傾斜,包括男性、白人、中老年人、農民、中低階層、虔誠的新教徒、南方州等。

由於有許多虔誠基督教徒為選票基礎,共和黨反對墮胎、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及其他LGBT權益,這點與民主黨相當歧異。在社會議題上傾向保守主義的共和黨,在經濟上卻是右派的新自由主義,支持低稅賦、低社會福利、減少企業管制等放任自由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。

如果你對這些名詞沒有感覺,回憶一下過去四年川普任期中幾個重要事件,如中美貿易戰,即由川普率先宣布要對一系列中國貨物徵收進口關稅而起;川普還宣布要在美墨邊境興建隔離牆;他也簽署「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」,將公司稅率永久降低至21%,等等作為確實蠻「共和黨的」。

2020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與共和黨
象徵民主黨的「驢子」、和象徵共和黨的「大象」

選舉人團(electoral college)的間接選舉制度

跟台灣全民直選總統不同,擁有3.29億人口的美國是採用「選舉人團」制度,屬於間接選舉。美國總統係由538名選舉人所直接決定,每州的選舉人數量都不一樣,大致上反映該州的人口規模,總統候選人需要贏得270張以上的過半選舉人票,才能當選總統。

比如加州(State of California)人口高達3,930萬人,位列美國各州第一,便擁有55張選舉人票;阿拉斯加州(Alaska)的面積是美國最大的州,但人口僅約71萬人,選舉人票便僅有3票。

基本上,各州會將所有的選舉人票,都投給在該州的普選票中勝出的人,稱為「贏者全拿」(the winner-takes-all)制度,只有緬因州(State of Maine)和內布拉斯加州(State of Nebraska)例外,這兩州係依據得票比例來分配選舉人票。

搖擺州(Swing state) VS 安全州(Safe state)

雖然選舉人團制度以該州人口數和基本席位決定數量,但許多州的政黨傾向極為明顯,比如加州就是民主黨的「安全州」」,55張選舉人票鐵定是拜登全拿;而南方的德州(State of Texas)則是共和黨大票倉,38張選舉人票盡落川普口袋。

既然「安全」,那麼總統候選人主攻的便會是幾個特定的「搖擺州」,意即雙方均有可能勝出的州,若用台灣的術語來說,便是「中間選民」的意思,為選舉中被極力爭取的目標。

看懂美國選舉的遊戲規則,也大致了解民主黨、共和黨的歷史演變及支持群眾樣貌,對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交接與各種衍生議題,是不是也更清楚了呢?或許可以試著與美國朋友小聊(Small talk)一番,對方肯定會很驚喜,你竟然如此了解美國選舉文化呢!
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