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女性自我價值

冒牌者症候群:走出「我不配」陰影,成功得理所當然

作者:

分類:

大人兒童節──大人長不大?讓內心再次堅強
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在「拿了第一名還要謙稱『承讓』」的華人文化中長大的我們,就算學到了「有五十分要包裝成八十分」的美式作風,若沒能正面中立地評價自己、沒有找到自信,恐怕只會加劇「冒牌者症候群」的陰影。先學會肯定自己的價值,再努力逐步提昇能力、追求表現,你會發現你比自己以為的還要厲害!

前陣子在北美熱度破表的全新社交軟體Clubhouse,在台灣刮起了一股旋風,滑過追蹤的通訊錄名單,一堆人的「bio(biography 自我介紹)」,不是founder(創辦人)、就是CEO(執行長)。不知道從何時開始,在Facebook臉書社群中,也充斥了一群教主、教母、老師、或顧問。這些人沒多久前可能還是你我的同事、朋友,曾幾何時,變得這麼「高大上」了呢?

美式作風當道,說出一口超能力

隨處可見的響亮頭銜,讓人忍不住氣餒。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在共事後,令人感到略有「膨風」嫌疑、說得比做得厲害,但看起來還是輕輕鬆鬆爬到高位,反觀自己熬這麼久卻仍只是個小主管?仔細觀察過後才知道,在崇尚「狼性」、成功學的現在,想從人群中脫穎而出,就必須先被注意到,因此越來越多人模仿起美式作風。

在歐美文化裡特別鼓勵人們展現自我、對自己的表現有自信。卡內基基金會曾經發表過一篇研究論文指出,一個人事業有多成功,85%取決於他的人際互動溝通能力,只有15%跟他的專業知識有關。由此可知,溝通與說服的能力,能大大左右個人成就,如果不懂得包裝、凸顯自己,並透過溝通提高說服力,那麼再有能力也很容易被埋沒。

因此一堆專家或職場教練,不斷鼓吹大家向美式作風看齊,盡力凸顯優點、自我美化,甚至有意無意地模糊自我推銷和吹牛皮的界線,導致現在走在路上,閉著眼睛都可能撞到某某達人、或是某某專家。

你複製的是成功模式,還是冒牌者症候群?

於是不少人以為,只要學著「誇飾」自己的能力,就能同樣獲得更多的機會,結果沒想到反而跟著染上了「冒牌者症候群(Impostor syndrome)」。這是1978 年由臨床心理學家Pauline R. Clance與Suzanne A. Imes一起提出的概念,這樣的症狀大多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,由於對自我能力和成就感到懷疑,導致不斷擔心總有一天「會被人看穿、戳破是冒牌者」的心態。

有冒牌者心態的人,即便已經做出很好的成績,卻因為追求完美、超人心態作祟等多種原因,認為自己的成功都是僥倖運氣,或是其他人的幫忙甚至過譽,在潛意識裡就認定自己不可能做得好、不配獲得成功。這樣的現象在女性身上更容易出現,科技業界少見的女性高階經理人、Facebook營運長Sheryl Sandberg,也因此寫出《挺身而進 Lean In》一書,來鼓勵女性掙脫冒牌者症候群的自我設限,認可自己的能力並且爭取更多的表現機會。

成功女性自我價值
認同並面對自己真實的模樣,就能擺脫「冒牌者症候群」

撕掉標籤與恐懼,擁抱真實自我價值

仔細想想,華人父母每當聽到旁人誇獎孩子,為了表示謙虛,常用否定的方式來回應,「沒有啦,人前才這麼乖,在家裡皮得不得了」、「哪有聰明,只是運氣好」,導致許多人長大的過程中逐漸相信自己「達不到爸媽的標準」,慢慢出現「過分努力」的傾向。一方面拼了命想獲得父母及外界的認可,偏偏又因為根深蒂固地接受了「我不夠好」的標籤,而不斷自我質疑。

但在「移植」美式作風時,只學到皮毛、沒學到內裡對自身的接納和支持,一方面過度貶低自己,一方面又頻頻自我吹捧,雙重矛盾加深了冒牌者症候群的恐慌與焦慮。要突破這種怪異的枷鎖,就要勇於撕掉外界貼上的標籤,擁抱自己真正的樣子。

哈佛社會心理學家Amy Cuddy的TED演講「姿勢決定你是誰」,曾被Mashable網站評選為「改變人生的十五支必看影片」之一,她在演講中提到,比起常說的諺語鼓勵人做事要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(一直假裝「你可以」,直到你成功),我們更應該要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(一直做到你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)。

模仿「成功者的態度來做事」,不過度自我貶損,努力縮短「真實才能」與「自我標榜」的距離,正視並認可自己的表現,獲得信心後,持續跨出下一步,才可以形成一個正向循環,直到達成自己理想的目標,就能坦率接受讚揚。

有人說每個小孩都是天才,只是在成長時接受了社會化的框架,漸漸變得平庸。先肯定自身擁有的能力,不輕易接受「標籤」,努力提昇後不卑不亢地表現自己,當自信與成就能互相匹配時,不用自吹自擂或裝模作樣,你就是真正的贏家。

相關文章:30歲前,壓縮自己練就好實力──給正在壯遊找方向的你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