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1劉軒專訪】疫情中前景不明?!靠大量學習,消除不確定感

作者:

分類:

《疫情中不確定的進攻術》

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,世界局勢大變,許多從前習以為常的「正常」,都再也不適用。未來會變得如何,沒人能預測。

既然外在世界不再確定,我們只能向內探求,讓自己強大。持續不斷的學習,充實知識,會是你面臨「不確定」的狀況時最好的工具。

然而,究竟哪些因素讓人感到不確定?我們只束手無策,還是可以扳回一城?

不確定,是因為我們的未知與無力

「不確定」通常是來自於我們對人、事、物的資訊掌握得不夠清晰,進而產生出不安全感。進一步觀察,資訊掌握其實與「自我內涵、行動投入、環境條件」有關,但有趣的是,這三個因子並非恆定不動,以三級警戒來說,很多人做足了職場的準備也積極行動,但卻對五月來襲的疫情始料未及。

其中可能包含著「求職的社會新鮮人、轉職的中年專業者、離職的家計負擔者」(正在看本文的你或許正是其中一員),對於本來的計畫只能暫停等待、或於現況中駐足停留,對於這波突如其來的「變」無能為力。

「這就是像是物理學中所講的 『熵』(entropy),沒有永遠穩定的事物,所有一切都在改變。」哈佛大學正向心理學專家、TutorABC年度學習顧問劉軒解釋,它是指一切事物都會從穩定走向不穩定的狀態,也是宇宙的定律,很自然的,生長在宇宙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。

面對當前的不確定,面對未來的無法掌握,是否就代表我們就該什麼也不能做,甚至放棄自己的目標與計畫?還是你覺得,要等到時局更穩定、狀況更清晰後,才能走下一步? 亦或是另有難以發現的內在障礙?

拖延與不敢行動,讓人誤以為「我不行」

其實,固然外在的巨變著實帶來深切影響,但在日常生活當中,阻擋我們前進的,往往是心中的那份恐懼,還有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與完美主義,這造成了人人想解決,卻人人難以解決的「拖延」。

這其實是有心理學根據的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「需求層次理論」,把人類的各種需求劃分等級,畫成一張金字塔。在金字塔底端是生理需求,包括食物、水、空氣等。再往上一層,就是安全需求(safety needs),包括人身安全、生活穩定與自身安全感。

所謂安全感,包括對於未來的判斷,即便是擁有財富。「如果你今天坐在一個豪宅裡面,但是你知道明天即將會有暴動或者戰爭,你還是會感覺到不安。」劉軒說,人類總想要掌握未來,降低未知。

這份對安全感的需求,會變相麻痺了「行動」能力。拖延最常見的狀態,就是說服自己只是在「觀望」並非不願意行動,藉此緩解當下的焦慮,而通常的下場,就是造成事情越拖越久、越緊急,最後自動放棄,並對自己說「還是不做好了」。

「前陣子報稅季,很多人的書桌因此變得非常的整潔,但一直都還沒有報到稅,直到火燒屁股,」劉軒說明,遇到複雜困難或不確定的事情時,大多人會選擇另一個「風險較小」的行為來爭取一些成就感,彌補正事未完成的擔憂。

那麼,內憂外患(拖延習慣+疫情停擺)下有解決之道嗎? 有,學習就能讓人降低不確定感,又能擁有明確的行動目標。

大量學習,消除不確定易感到恐懼。

透過學習,我們提升知識與能力,一旦感受到進步,就會改變對自己的評估。學習能讓我們把焦點放在新的學習事物,而非自己身上,來減低過度聚焦自己的壓力。

「這個過程中,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與成就,進而提昇了自信與動力,成為正向循環。」劉軒說,與其讓自己被壓力追著跑,不如把時間花在發展對自己最有價值的項目上,為自己設下目標,用破釜沉舟的精神,去迎接挑戰。

思考一下,什麼是最有挑戰的事情,而且是防疫中能從事的?或許我們暫時無法攀岩、登山、或立刻把自己丟在異國冒險,但實踐那些每年立志卻每年都沒達成的「學習」,正是疫情中可以去實踐的目標,甚至在眾人停擺之際,多學會一個東西,讓人生進度上「偷跑」領先他人,也挑戰自己。

「語言與知識是好東西,因為放在腦袋中拿不走,還非常好用」以學習語言來說,就是受用終生的訓練與投資,不僅讓人有不一樣的思維與眼界,它也像游泳一樣,學會了就是一輩子,忘都忘不了。當然,它也跟游泳一樣,不是在岸上就能學會的。

因此,別讓對未知的恐懼與拖延癱瘓了行動力,冷凍了你的目標與夢想,是時候把主控權拿回來,讓自己更強大面對疫後解封起跑的挑戰!

學習語言,換一種思維與態度

有研究指出,人在說外語時,會產生不同的思考方式與性格,這讓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更寬廣,更從其他文化中,找出不一樣的價值觀,從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。

對於學外語,劉軒更進一步提出「自我效能感」(Self-efficacy),意思就是「是否能更有效處理自己生活問題」的感覺。為了要掌握一門語言,必須持續付出、努力與鍛鍊,不是兩三天能達成。這樣的挑戰,就能幫助提昇自我效能感。

不只如此,學習語言更能拓展我們的世界觀,獲得第一手消息,結交不同國家的朋友,甚至在新冠肺炎疫情、無法出國旅行的當下,帶領我們在知識領域上環遊世界。

「想像一個像是007詹姆士‧龐德的角色:他每到一個國家,就能流利使用當地語言與人溝通,他的世界是不是就比只會單一語言的人,大了很多呢?我們更可以想像他會是很有自信的人吧!當他遇到困難與挑戰時,也能獲得更多的資訊與資源,是不是更有能力應付不確定了呢?」劉軒進一步說「光是去設想,當你會幾種不同的語言,可能帶來更多可能性,而這些可能性又會帶來不同的人生經歷,我相信你也會蠢蠢欲動,想要成爲這樣子厲害的人吧!」

面對當下的不確定性,有些人選擇緊張害怕、故步自封,有些人卻把危機當成轉機,用這段時間自我充電,在多數人觀望時,把握機會衝刺。想一想,等到危機過去,誰會是贏家?誰又會是錯過大好時機,只會抱怨外在環境的輸家?

因此,不確定告訴我們的,是要讓自己更強大,為自己配備更多工具,才能有自信、更從容面對未來。新冠疫情讓全球失去平衡、三級警戒讓台灣亂了分寸,但只有自己是穩定的力量,用知識當作武器,面對未知的未來。

「我覺得學習語言,真的是一個好的挑戰,一個值得的挑戰,」劉軒堅定地說。 等待不是失敗,是提醒有更好的機會存在。轉個念,為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,用學習來克服不安、充實內在,讓自己在不確定中持續向前進。
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